2)第24章 魏国的内患_君临战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策略,建议与西秦联合,企图吞并齐、燕、赵、韩等国,共分霸业,但与魏相公孙衍的合纵策略违背,因此一直没有实施,而秦国要向东扩展霸业,就需要通过韩魏两国,急需打开东进的门户,打压魏国就是秦为施行霸业的第一步而已,而我们的主公,三王子却主张连齐赵以抗秦,不愿魏国与虎谋皮,最后反被秦国蚕食,因此两位王子之间势如水火。”

  辰凌有些听明白了,这不是战国“连横合纵”的延伸吗?列国林立,诸侯争霸,割据战争频繁,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,纷纷采取“合纵连横”的策略。

  所谓连横合纵,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、军事斗争,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,国力日益强盛,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,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;马陵战后,齐国取代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。

  这样秦、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,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,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、赵、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,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、南接楚,东抗齐或西抗秦,被称为“合纵”,也就是“合众弱以攻一强”;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,进攻其他弱国,就被称为“连横”,就是“事一强以攻众弱”。

  而当世著名的纵横家最值得一提的有四位,分别是张仪和公孙衍、惠施、苏秦。

  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仪,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,学习权谋纵横之术,饱读诗书,满腹韬略,在师弟苏秦之前率先学成下山,曾两次为秦相,张仪来到秦国,被秦王提拔为相,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,公孙衍因得不到重用遂离秦奔魏。

  公元前326年,秦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将,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城,并将魏人赶走,同时在上郡筑关塞。这一事件引起魏国的极大惶恐,于是在当年和下一年魏王接连两次与齐威王相会,企图依靠齐国对抗秦国,由于张仪从中挑拨离间,又极力为秦国拉拢齐国和楚国,齐国不仅不帮助魏国,反而与楚国共同打击魏国。

  由秦归魏的公孙衍趁机发动“五国相王”,使魏、韩、赵、燕、中山五国互相尊重,同时称王,结成联盟,借以增强魏国的防御力量,楚国却迎头给魏国浇了一头冷水,就在“五国相王”的当年,发兵攻魏,在襄陵大败魏军,占领了八个城邑,由于齐、楚的破坏,五国相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,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齐、楚二国。

  近二十年来,连横合纵的策略被反复使用,一直也没消停过,各诸侯国大大小小战役不下数百次,都没有吞并对方,处于一个战国七雄对峙的局面里。

  由于左营与主营只相隔数里,辰凌与邱华还没交流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