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九八章 定律_永不下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起来。

  针对某一条自己总结出的数学规律,“初号机”,给出了严密的证明。

  “数学证明”,不论计算机与AI如何看待,站在人类的立场,一堆由FSCIM体系翻译而来的叙述,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。

  具体的讲,“初号机”存入数据库的资料,是关于“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”的定理之证明,定理本身,是人类早已知道的“两整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积,与两整数之积相等”,一点也不稀奇。

  但是,对自身数据库中,并没有这一条浅显定理的“初号机”而言,就很不寻常。

  从粗浅的数学知识出发,发现两数的最小公倍数、最大公约数,这些具有一定的数学意义的概念,这本身并非什么奇迹。

  不过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的,总结出关于这些元素的数学定理、并完成证明,就绝非人类现有的计算机+人工智能可以办得到:哪怕有再强的算力,再庞大的数据库,也没有可能“自主”的完成这一切。

  “初号机”的证明过程,以FSCIM规则的解析,的确合乎逻辑。

  令人震惊的事实,则隐藏在这一条普普通通的证明之后,说明“强AI初号机”的确“理解”了人类提供的数学框架。

  继而,在这一已有框架内,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。

  第一个成果是粗浅的,对人类并无一点用处,但背后的机制,却令方然脊背发寒。

  他当时就想到,如果,“初号机”能够从基本的数学知识,推导出其自身原本并不知晓的数学知识,哪怕一开始的结论再简单、甚至堪称幼稚,假以时日,为“强人工智能”提供足够强大的算力、和足够长的运行时间,就有望得到更进一步的成果。

  一旦事态发展到那一步,“强AI”接近、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,至少在其专攻的科学领域,便有望成为现实。

  想到这里,方然默默记录了时间,西历1496年1月19日,04:36:30。

  正是在这一时刻,智力,人类自古以来始终垄断的特性,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所拥有,继而将这垄断击出了第一道裂痕。

  即便这裂痕极微小,其出现的意义,也注定会远远超越了痕迹本身。

  “强AI”的第一个研究成果,出现的时机,确实是偶然,在那之后,7*24持续运行的初号机便陆续产出数学结论,所得的定律、现象归纳与(甚至还有)猜想,源源不断的被导入到数据库中。

  这些结论,根据辅助AI的提取、解析,仍然处于很初级的水平,到1496年四月间,抽取的定律已接近一百条,但其中并无任何东西,是人类尚未得知的崭新成果。

  对这种情形早有预见,一开始,方然就不指望从“强AI初号机”获得收益。

  系统运行的趋势,才更让他关注,一方面,在1月19日得出第一条数学定律后,三个月的时间里,“初号机”的运行效率在逐渐提升,定律的产出速率一直在提高,这是十分显著的变化趋势。

  另一方面,辅助AI的分析则发现,随着“初号机”的持续运行,其调用的存储空间、计算资源甚至系统本身的功耗,也在持续攀升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