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七章 意愿_永不下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邦再没有进行过一项战略级别的,不计代价的重大科技项目。

  如果“阿波罗计划”的收益,远超投入,又怎可能后无来者,后继无人呢。

  回顾冷战时代,大概,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热衷于科学研究,最不考虑投入与直接产出的科研黄金时代,但,随着理想联盟的解体,超级大国争霸的时代宣告结束,列强,乃至整个世界,就日益沉迷于吃尸体的轻松惬意,对耗资巨大,前景还不确定的基础科学研究,越来越兴致全无。

  这种遭遇,一般的科研工作者,往往感慨人心不古,甚至对社会的浮躁与短视颇有微词。

  然而换一个角度,从人类文明的种间竞争考量,选择支持应用研究、利用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来获得短期回报,却又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。

  即便在冷战时代,联邦与理想联盟的宏大科技规划,也仅仅是出于一种“万世长存”的自信才维持着基础科学研究,为莫须有的未来积累些力所能及的铺垫工作。

  相比之下,真正不计代价的科研重点,不论核计划,计算机技术,还是登卫星,完全建立在应用的导向上。

  能用得上的短期成果,只争朝夕,才是双方的主要诉求。

  这种诉求,与科学研究的规律背道而驰,显然是由于种间竞争的压力而不得不为之。

  联邦、理想联盟也好,盖亚的其他国家也罢,如果将其想象成一个个原始的人类种群,为抵御威胁,进而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幸存,必然会将绝大部分资源分配给看得见,摸得着,容易转化出实打实成果的科学研究,如此才能尽快拿到成果,改进武器装备,继而,在人类的竞争形式——战争中获得胜利。

  在这种竞争态势下,前瞻性的研究,即便不是毫无用处的屠龙之技,至少也是绝对领先的一方才能享有的奢侈。

  当所有族群都在使用冷兵器时,火枪的研究,只是绝对领先者的专利。

  但倘若没有绝对领先者呢,竞争,盖亚的自然选择,开局没有任何公平或规则,现实中往往并没有什么绝对的领先者,于是所有种群都只能专注于冷兵器,改进材料,琢磨设计,为的就是一夜间拿出稍微更加趁手的刀剑,才好自保,才好杀敌。

  这种环境下,任何脑洞大开、甚或眼光长远的种群,倘若投入相当比例的资源用于研发火枪,会怎样呢。

  且不说在无法未卜先知的前提下,这样高风险的决策,是否理智;

  即便提前知道火枪将一统未来的盖亚,这看似高瞻远瞩的决策,往往也不过是在自寻死路。

  火枪,但凡发展成熟,后天就能横扫一切对手,这固然是事实。

  然而考虑到研发需要的时间,这样决策的种群,在明天的战斗中就将一败涂地,亡群灭种,这才是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事。

  在种间竞争的沉重压力下,基础科学研究,只是绝对领先者的专利,然而这样的领先者,并不常有,人类的科技发展因此而磕磕绊绊,时有反复,也不知耽误了多少岁月。

  倘若一切都尽在掌握,能让所有人同心协力,自然科学的发展,又何止今天这样的程度呢。

  然而从博弈的角度,“携手前进”,却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