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十一章 追踪_永不下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记忆中,用这样一个意味模糊的ID指代,起初,他只在入侵“人类长寿”公司创始人克罗格*文特尔的电脑时,见到简短的联系方式,对留言者的身份,则完全一无所知。

  当时,凭十四岁的IT领域功底,很难保证调查过程的安全,他谨慎的选择了观望。

  但是在进入伯克利大学后,两年来,自己的网络、计算机水平又有了一定的进步,在互联网上愈加游刃有余,“匿名者”的身份谜团就再度唤起了方然的好奇。

  他的确很想看一看,这位分明与自己志向相同、却贸然选择留下联系方式的家伙,到底是什么来头。

  不仅如此,让方然采取行动的直接原因,则是他在侵入联邦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过程中,陆续又有两次,发现“匿名者”留下的同样讯息。

  这“匿名者”,如此大张旗鼓的留下联系方式,就不担心被追踪吗。

  或许是不担心,或许另有隐情,总之,此人的思维模式肯定和自己不太一样,至少,作为永不下车的追寻者,居然对自身的安全漠视到这种程度,的确会让方然惊讶。

  于是,在周密准备后,他入侵了联邦电信的核心网,在交换中心的归属位置寄存阵列里查搜索“匿名者”所留存电话号码的地址讯息。

  地址,想一想也知道肯定是假的。

  但相关的登陆、通讯记录,还是会留下蛛丝马迹。

  凭借现有的黑客技术水平,入侵联邦电信,方然的动作还是有一些危险,他匆匆检查过访问记录,拷贝关键讯息,就准备撤出核心网,想了想,又冒着被发现的风险逗留片刻,截取了该接口的历史访问记录。

  寻找“匿名者”,原本是一项非常隐秘的动作,方然曾这样想。

  不过,在其后的网络刺探中,两三次见到同样的一串号码,基于追寻永生者的同理心,方然很清楚,其他“同类”见到了这串号码,思考之后,也断然不会冒冒失失的去拨打,反而是像自己现在这样追寻踪迹,尝试揪出“匿名者”的真正身份,才最有可能。

  那么可想而知,众人的追踪思路会趋于一致,联邦电信的服务器被入侵,这种事,并不很常见,从接口访问记录里,说不定就能捕捉到其他“同类”造访的痕迹。

  当然,风险也随之而来:

  既然他能想到这一步,其他的“同类”,也会采取同样的步骤。

  思维一旦进行到这里,方然就有些后悔,虽然近两年来,自己的网络入侵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截,但是否已足够娴熟,会不会被其他深谋远虑的“同类”抓到破绽,这可就难说了。

  于是他很快切断了连接,消除痕迹,一边暗自打定了主意,不管通过这次窥探,有没有得到什么线索,都不能再有第二次。

  下载的服务器数据,经过分析,方然发现该留言电话的申请地址在宾夕法尼亚。

  具体的地址,无关紧要,方然并不认为一个志在永生的人,会蠢到用自己的真实地址申请留言服务。

  他更感兴趣的,是“匿名者”的留言内容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